雨落之时,思绪最甚

长白山天池

雨落之时,思绪最甚。今天是大雨,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做本文开头,“真正美妙的人生大概就从我们坚定不移地追寻自己的梦想的时候,才正式开始”。

求知篇

书中写到“求知本身,只是一种修行而已;而真理本身,不过是一种“大象无形”的人文关怀”。我本身是非常赞同这句话的,而本书也是作者在自己的求知路上一种内心“孤独”的述说。但是这种孤独,我想更多的是一种物质层面的孤独。而正式在这种物质孤独的时候,最容易触及内心,从而找到精神的补偿。“别人吃吃喝喝一辈子就满足的死去,而你居然还有机会与命运较量和对话,这难道还不够奢侈吗!”,确实,能在精神的支持下与命运较量,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。我自己是对那些重精神而轻物质的人嗤之以鼻的,两者应当平等待之。如有物质,便可享受奢糜梦醉,如触及精神,也可体验高山流水。

对于求知而言,书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《谁尝了你的奶酪》一文中所述故事的比喻和引申。其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:“在座的各位,你们的研究目标就是一把刀,找到一个角度,将这块奶酪切开一个面,清楚地展示给大家看。这把刀是方法论,切的角度是理论框架,最终的切面是你的专业领域,如何解释和描述这个面则取决于你的表达能力。” 这是一个很恰当的比喻,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视角。很多时候,很多人其实都在管中窥豹,坐井观天,守着自己所谓的一亩三分地,当与别人进行讨论交流之时,将自己的所学定义为正统。而实现情况正如文中的切蛋糕,不同的方法论和理论框架能切出不同的切面,而自己也只能看到了自己的切面,若想看到别的切面,便需要怀着一种虚怀若谷的心态去窥探不一样的角度。

真正的科学其实只是人类凭借现有的认识和经验去解释的。当我们越是有更多的方法论和理论框架,我们便可以去做更多的解释。而科学研究也让我们知道认知的局限。但是,方法论和理论框架同时也是无穷无尽的,我们越是学习,越要充满敬畏之心。stay hungry,stay foolish!

但是即便是这样,我们仍然不能停下求知的步伐。没有人能说的清楚自己会不会有机会走出去体验外面的世界。而最大的遗憾就是,当你站在人类几千年智慧和文明的结晶面前,却因为无知而麻木,因为肤浅而体验不到文明带来的快感。只要相信自己,就没有欣赏不了的胜景,没有达到不了的远方。

人间烟火篇

人间烟火。不可名状,难寻于庙堂之上,只藏在市井之间。

文中提到“当我们的交流对象是人的时候,所有的行为都是世俗生活;当我们的交流对象是神的时候,所有的行为更像是象征仪式”。我们走的路越多,走的路越远,更多的便是世俗的汲汲琐事。正如曹操在自己的临终遗言中,最多谈论的是一些家庭琐事,而不是家国大事。《金瓶梅》讲的也是市井之事而非江山社稷。我想,生而为人,最重要的是要在世俗中寻找自我,而不是将自己放在臆想出来的象牙塔中画地为牢。

其实,在一生中,真正重要的不是物质,不是承诺,不是等待,不是考验这些的复杂而现实的前提,那些不过是喜欢作茧自缚的人因为没有勇气相信自己,而把最宝贵的希望、最美好的时光出卖给了臆想出来的困难和问题。“承诺”、“等待”有时候便是一种象牙塔精神,为什么就不能将其看成一种“标新立异”和“标榜不同”的手段呢?文中有提“而仔细想来,真正被人铭记、终生难忘,却是那些任性鲜明、不近人情、古板较真甚至让学生有些畏惧的严师”。这些“严师”确实容易为别人所记住,因为他们所谓的与众不同。也许有一天我们能放下“承诺”,“等待”这种所谓与众不同的时候,便更能触碰我们内心的本然和冲动。

那到底什么是世俗呢?世俗也许是流浪者和赏雨人。

流浪者不喜欢做流浪者,因为下雨的地方告诉他,这里有赏雨之人,却没有你的归属。流浪者不喜欢雨,因为潮湿、泥泞和寒冷会阻拦住前进的脚步,会让人想寻觅一个避难所、安乐窝。可当一个人开始眷恋温暖的炉火和爱人的胸膛时,他就再也走不远了。流浪者便成为了赏雨人。

杂记篇

找不找得到终身伴侣、是否要小孩、家庭能不能够和谐美满和学历高低一点关系都没有。那些把责任推卸给学业、工作、事业、社会的人,只不过是在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罢了。
注: 虽然这句话有点绝对,但是人生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。

同时,我们也应该去珍惜和感谢那些接受你的不完美,愿与你厮守相伴、共度余生的人。

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到,每天都汲汲于生或是汲汲于死的人们,大多掩饰不住愈发强烈的饥渴、迷茫和焦虑,逐渐作茧自缚,只有依靠外在的物质刺激,才能重新快乐起来。
注: 物质也是人生的追求,应该和精神追求平等待之。并且,读书一定就高大上吗?

社会中也存在着肮脏的一面,漂亮的人要利用自己的漂亮脸孔进行等价交换,还有游刃有余,其实是非常考验智商和情商的一件事。

结尾

浮生若梦,岁月流金。

References:

[1] 钱钟书曾经说过,“大抵学问是荒江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,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”。